包头 “智塑遗珍”:以创新构想激活泥塑非遗,技术研发在路上

2025-07-09 11:21   来源: 互联网

在内蒙古包头市,一项旨在为传统泥塑注入科技活力的 “智塑遗珍” 项目正引发关注。该项目由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团队发起,联合当地国家级非遗泥塑传承人李荔,提出将智能材料与传统技艺结合的创新构想。尽管目前相关智能技术仍处于研发阶段,但这一 “科技 + 非遗” 的探索方向,已为泥塑艺术的传承与突围提供了新思路。

直面传承困境,创新构想应运而生

“做了一辈子泥塑,最怕的就是这门手艺断在我们手里。” 李荔从事包头泥塑创作 40 余年,深知传统技艺的生存挑战。选泥需往返黄河岸边筛选 “澄泥”,炼泥要经 “三捶三晒” 耗时半月,塑形全凭手感经验,干燥时稍遇湿度变化便可能前功尽弃。如今年轻人多不愿投入这份 “慢功夫”,技艺传承面临断层。

“智塑遗珍” 项目团队正是看到了这些痛点。他们走访李荔的工坊时发现,传统泥塑不仅制作周期长、容错率低,产品也多局限于摆件、挂件等单一形态,难以适应现代市场需求。“不是手艺不够好,而是需要找到与当下生活连接的方式。” 项目负责人刘帅说。

基于此,团队提出了三大创新方向:研发能随环境变色、发光的智能泥料,解决传统泥塑表现力单一的问题;设计带传感器的智能塑形工具,降低技艺学习门槛;搭建 “线上展示 + 线下体验” 的销售体系,让包头泥塑走出地域局限。这些构想虽未完全落地,但已得到当地文旅部门的关注与支持。

锚定技术难点,分阶段推进研发

“我们的目标不是用机器取代匠人,而是用科技做‘辅助工具’。” 团队已完成智能材料的初步配方设计。以 “智能变色泥” 为例,构想通过添加温敏微胶囊材料,让泥料在 15-35℃区间呈现不同色彩,既保留传统泥土的可塑性,又能表现 “草原昼夜温差” 等地域特色主题。目前实验室小样已能实现基础变色效果,但如何让色彩过渡更自然、材料成本更可控,仍需持续攻关。

智能工具的研发同样聚焦 “减负”。针对李荔提到的 “精细纹饰耗时费力” 问题,团队设计的智能塑形笔构想集成压力传感器,能记录匠人创作轨迹并生成数字模板,新手可通过 “跟随模式” 学习技法。“就像学书法时的描红,降低入门难度,但最终还是要靠人注入灵气。” 李荔对这一构想颇为认可,她已向团队提供了 20 余组传统纹饰的创作数据,作为算法训练基础。

目前,团队已完成2项技术方案的专利申请及5项软件著作权证书相关申报,推进智能泥料的稳定性测试。“预计 2026 年能推出首批试用版工具,先在传承人圈子里测试优化。” 刘帅透露,研发过程中会始终以李荔等老艺人的实践反馈为核心,避免技术与传统脱节。

以构想撬动资源,非遗活化初见成效

尽管技术尚未完全落地,“智塑遗珍” 的创新思路已为包头泥塑带来新可能。线上推广方面,团队以 “技术构想 + 传统作品” 为内容,在短视频平台讲述包头泥塑的故事。李荔用传统技法制作的 “草原五畜” 系列,搭配 “未来可能会发光的泥塑” 话题,单条视频播放量超 200 万,不少网友留言 “想预定”。目前团队已接到 300 余笔意向订单,正与李荔协商推出 “传统工艺 + 预售创新” 的组合产品。

“技术研发可能需要 3 年、5 年,但只要方向对了,慢一点也没关系。” 李荔看着工作室里堆放的试验样品,眼神坚定。在 “智塑遗珍” 的构想蓝图中,智能技术终究是手段,真正的核心仍是泥土里沉淀的文化基因。当科技的温度遇上匠心的厚度,包头泥塑或许正在酝酿一场静悄悄的 “重生”。


责任编辑:胡编
分享到:
0
【慎重声明】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"大众导报网"的所有作品,均转载、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,转载、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!

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和镜像,如有发现追究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0138440号